在食品安全检测、生物科研、法医学鉴定及过敏原筛查等领域,源性成分试剂盒能够快速、灵敏地识别样品中是否含有某些物种或成分的DNA,如猪源、牛源、植物源、转基因成分等。
源性成分试剂盒广泛应用保障了清真食品认证、过敏原标识合规性及生物制品纯度。为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,必须遵循科学严谨的操作流程。

第一步:实验前准备与环境检查
选择洁净、独立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区,避免交叉污染。将试剂盒从-20℃冰箱取出,室温(18–25℃)平衡20-30分钟,确保所有液体试剂充分解冻且混合均匀。检查试剂是否在有效期内,确认无泄漏或变质。
第二步:样本处理与DNA提取
根据检测对象(如肉制品、饲料、血液或组织)选择合适的DNA提取方法。使用专用工具研磨、裂解样品,通过离心柱或磁珠法提取基因组DNA。提取后测定DNA浓度与纯度(A260/A280比值应在1.8-2.0),确保符合试剂盒要求。
第三步:试剂配制与加样
按照说明书配制PCR反应混合液(含引物、探针、酶、dNTPs等)。在PCR管或96孔板中依次加入提取的DNA模板与反应液,注意避免气泡。设置阴性对照(无模板)与阳性对照(标准品),确保实验有效性。
第四步:上机扩增与程序设置
将PCR反应板放入实时荧光定量PCR仪,关闭盖子并离心去除气泡。根据试剂盒推荐程序设置扩增条件,通常包括:预变性(95℃5-10分钟)、循环扩增(95℃变性,60℃退火/延伸,40-45个循环)。确保仪器热盖温度适宜,防止冷凝。
第五步:结果分析与判读
扩增结束后,系统自动绘制扩增曲线。通过荧光阈值线判断样本是否呈阳性:若曲线明显上升并跨越阈值,且Ct值(循环阈值)在有效范围内(通常<35),则判为阳性;若无扩增曲线或Ct值无效,则为阴性。阳性对照应有效扩增,阴性对照无信号,否则实验无效。
第六步:记录与废弃物处理
详细记录样本编号、Ct值、结果判读及操作人员信息。实验产生的耗材(如枪头、离心管)应按生物安全规范高压灭菌后处理,防止DNA残留污染。